惊艳!高手果然在民间!
来源:北京灵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作者:北京灵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发布时间: 2019-05-24 | 1220 次浏览 | 分享到:


如果说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

那么传统文化

则代表国之历史

非遗进校园

让孩子们更加体会

传统文化魅力

一场相约

终身受益

“非遗”和你)来这么近

“在北京,全聚德的烤鸭是一定要去尝一下”

“立秋了,你准备好贴秋膘了吗”

“今天在出租车上,司机师傅是个京剧票友,开一路唱一路听一路”

“下周孩子幼儿园有一个亲子活动,主题是扎染

“过年了,爷爷写对联咯!”


“非遗”,了解一下吗?全聚德的挂炉烤鸭技术二十四节气京剧扎染书法…… 这些都是非遗。这些非遗项目都是在很多年前,人们通过不断的钻研和探索而创造出来的让现代人为之惊叹的技艺,这些口头传统和表达;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被世人一代代相传,如今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和进步以及一系列的工业文明机器的诞生,使我们开始淡忘了戏曲扎染书法篆刻等等传统的技艺,忘记了手工,忘记了那份钻研与探索,以至于欣赏、喜爱这些技艺的人群越来越少。如今的我们渴望一切物质,但殊不知一种更加伟大的精神财富才是真正的遗产,这也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意义之一。近些年,人们将一些复古的元素作为一种流行趋势而运用到各处这一现象燃起了对非遗项目保护的热情,并意识到非遗不应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几行陌生名录,而应是鲜活地存在于人们日常用度和体验当中,使其能够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文化精神底座的丰厚土壤,这也许才是“非遗教育博物馆”建设的深意所在。记得曾经有一位老师讲过,我们现在不是讲故事的人没了而是故事的人没了。许多非遗项目岌岌可危的原因,不仅在于项目本身,更是因为欣赏、喜爱的人群逐渐消失。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的文明,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共同财富,是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价值,对传承中华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非遗教育博物馆的建立,第一突出对非遗的传承,第二主要突出教育二字,育人突出的是师承关系,其重心也从最初的仅注重传播、鉴赏层面而逐渐趋向包括技艺传承、技能传承在内的实践层面。增强青少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以及荣誉感。从而有助于广大青少年认识非遗、增强保护意识,更为重要的是,让非遗在青少年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推进非遗进一步发扬光大。

2018年8月,灵坤文化作为讲述者,用艺术装饰的形式为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故事。


关于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有这样一段文字的叙述: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简称首师大附中,坐落在京西古道的起点阜外八里庄,与慈寿寺永安万寿塔(明万历四年建)为邻,同碧波荡漾的昆玉河相伴。昆玉河“秀甲京城”,给首师大附中注入了睿智的灵动 ,带来了勃勃生机;慈寿寺塔“辉腾日月”,为首师大附中平添了历史的厚重,见证了赫赫功绩。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一百年来,首师大附中培养的英才数以万计,遍布海内外,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可以这样说,首师大附中是社会中坚成长的沃土,是培育祖国栋梁的摇篮。


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灵坤人是如何讲述非遗的呢?

基于育人理念,非遗教育博物馆设计充分展现非遗魅力,多元化的利用有限的空间资源,设计的风格主要是遵循现代简洁艺术风,配合非遗项目的元素和颜色,让每一处设计都能够既简洁又美观,我们把非遗教育博物馆分为四个板块。

第一板块“成就国运”对应的呈现是“文化非遗”板块,从中我们会主要讲解遗产文化,其中包括遗产文化体系的解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传统技艺篇。



第二板块“传承非遗”主要是展示师承关系,利用北一和北二楼梯间作为展示空间,北一楼梯间主要展示非遗学堂之学生篇,学生可以在这里展示对非遗的见解以及自己与非遗的故事,把空间留给学生去布置文化。北二楼梯间主要展示非遗学堂之教师篇,主要体现教师在传授时候的经验分享以及课程内容的分享。

第三板块“点亮非遗”主要展现在专业教室,在这里是学生能够零距离的接触到非遗,并且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非遗作品,从而让自己的作品走出教室成为非遗的亮点。从而把这个板块形容成点亮非遗,让非遗不应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几行陌生名录,而应是鲜活地存在于师生日常体验当中




第四板块“附中非遗”设计在主楼道上,主楼道空间作为主要参观路线,主要展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技艺篇,在这里会着重介绍师生在课程中能够接触到的非遗。主要介绍的项目有中国书法扎染烙画昆曲剪纸篆刻主题。这些传统技艺都是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展示师生的秀非遗作品为主,利用电子显示屏播放器的模式进行非遗作品故事的播放,让作品会说话,不仅仅是作品本身能够吸引人,更多的是作品背后的故事。




中国书法                                                     


入选时间:2009年

当选理由:中国书法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中国书法伴随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而发展,历经300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扎染                                                                                


入选时间:2006年以及2008年,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技艺、四川的自贡扎染技艺先后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选理由:扎染(白族扎染技艺、四川的自贡扎染技艺)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

2007年,云南大理周城的张仕绅被确定为扎染国家级传承人。 2011年,海安县申请的南通扎染技艺被列入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焦宝林被评为南通扎染技艺省级传承人。 大理市周城璞真综艺染坊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烙画                                                                                


入选时间:2009年

当选理由:烙画古称“火针刺绣”,近名“火笔画”、“烫画”等,是中国古代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据史料记载,烙画源于西汉、盛于东汉,中国传统宣纸烙画后由于连年灾荒战乱,曾一度失传,直到清光绪三年,才被河南南阳的一名叫“赵星”的民间艺人重新发现整理,后经辗传,逐渐形成以河南、河北等地为代表地几大派系,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前仅限于在木板、树皮、葫芦等材质上烙绘,画面上自然产生凸凹不平的肌理变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色彩呈深、浅褐色乃至黑色。现在大胆采用宣纸、丝绢等材质,从而丰富了烙画这门艺术形式。早期的葫芦、竹木材质较硬且厚实,所以烙制较易控制。宣纸和丝绢较薄,但却不失烙画本身利用碳化程度的不同形成的深浅、浓淡、虚实的变化。温度过高,手法过重,纸、绢会变焦;温度过低又烙不上痕迹。况且还要根据画面内容进行艺术再创作,从而使丝绢烙画、宣纸烙画成为南阳烙画中的精品。

2015年“葫芦岛葫芦烙画”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谐音福禄,千百年来,作为一种吉祥物和观赏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珍藏。葫芦烙画又称葫芦烫画,是以造型独特的葫芦植物为原料,采用传统手工工艺制作,集绘画、书法和烙印于一身的葫芦工艺品。其艺术创作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不仅具有中国画的民族艺术风格,又有西画的写实效果。


昆曲                                                             


入选时间:2001年

当选理由:昆曲(Kun Opera),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


中国剪纸                                                      


入选时间:2009年

当选理由: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剪纸的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

剪纸在中国农村是历史悠久,并且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农村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亦或新婚喜庆,常常会贴"囍"这个字,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墙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门上、灯笼上等,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


中国篆刻                                                      


入选时间:2009年

当选理由: 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并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它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也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篆刻艺术作品既可以独立欣赏,又在书画作品等领域广泛应用。


这一次,不只是传承,更是面向未来。我们将“非遗”的故事向学校传播并与教学相结合,有利于打造学校的特色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的教学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而学校则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的任务,同时也承担着传播、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使命。因此,我们让“非遗”走进校园,让更多的孩子成为听故事的人,通过我们的描述而欣赏非遗,喜爱非遗,传承非遗。